加拿大移民生活是怎样的呢?相信很多移民者都想要了解,留学群的小编今天和大家来说说2020年加拿大移民真实生活分享,快来看看具体的情况吧。
加拿大移民饮食习惯
加拿大人的饮食以肉类、蔬菜为主,面食、米饭为辅。加拿大人口味清淡,偏甜酸,不喜欢太咸。和中国餐饮习惯不同的是加拿大的晚餐才是正餐,比较丰盛。
高能量的食品,如鸡、鸭、鱼、肉及蔬菜等都不贵。每个月吃的方面每人大约需要花费100加元左右,一般的三口之家也只需要200加元左右。但是,所有中国食品都很贵,如水饺、汤圆等。
如果是外出用餐,有些约定俗成的习惯需要遵守:
1..一般而言,除了禁止在餐馆吸烟的城市外,多数加拿大的餐馆都分为吸烟区和非吸烟区,所以,当你去用餐时,一定要小心,别坐错了地方。
2.在餐馆用餐后,一般要收百分之七的货品及服务税,但帐单不加服务费。如果顾客觉得服务很好,通常会给百分之十五的服务费。
3.如果是几个人一同外出吃饭,通常AA制。如果你不敢肯定,可以在结账之后问一声,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。
4.如果想去极隆重或极受欢迎的餐厅用膳,最好事前致电订位,否则很有可能没有座位。
5.除非在高级餐厅,一般人都会叫服务生把剩余食品打包,以免浪费。
享受美食怎么能少了美食类的APP呢?推荐两个美食类的App。一个就是Yelp!,这个就是国外版的大众点评。另外一个APP就是优品会,会有各种团购,类似于国内的美团。
加拿大移民安全攻略
1.交通相关规则
在加拿大生活期间,过马路一定要看行人信号灯,和国内不太一样,加拿大的一些行人信号灯是由人来控制(按钮)。打算骑自行车上学的同学们,如果你在温哥华和维多利亚地区,法律规定骑自行车是必须要戴头盔的,夜间骑自行车必须要配备车灯。
2.紧急电话
加拿大总体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国家,加拿大留学生行前要知道学校国际留学生办公室的电话、中国驻加拿大使馆以及当地总领馆的电话,去到学校之后,要留下相应老师的联系方式,此外,当地警察局和医院的联系方式也要尽早留心记住。
3.公交车上及时按“stop”
坐公交车时,在下车前需要按"Stop"或者拉车窗附近的黄色细绳来提醒司机有人要下一站下车。一般情况下,如果下一站没有人等车,而乘客没有提醒司机,那么该站会过站不停车。所以要留心公交车上的语音提示站名,以免下错车。
4.小费和钱币使用
去餐厅吃饭如果有服务员为你服务,那么需要给服务员10%-15%税前消费金额的小费。打车也是一样的,需要给司机10%-15%的小费;此外加拿大对于使用硬币支付钱款方面有规定,1985年制定的加拿大货币法律规定,使用硬币方式付款对货币数量有限制。如果用5分钱硬币付款,任何卖家都可以拒绝超过$5加元以上的钱款,对于$1加元硬币的使用上限为$25加元。
5.与陌生人沟通技巧
加拿大人说话比较直接,一般不需要寒暄直接进入主题,第一次见面时为表尊敬要用称谓(Ms,Mrs,Miss,Mr,Dr)和姓(如Mr. Thomas),双方熟悉之后对方会让你直接称呼他的名字。说话时通常与对方保持2英尺的距离并且保持目光接触。公共场合不允许抽烟,寄宿家庭通常也是不允许抽烟的。
加拿大移民交通攻略
加拿大交通卡都是蓝色。进站和出站都需要刷卡。Sea Bus的发车没有天车频繁,大约15分钟一趟。人们在候车的时候,尽量站在站牌旁醒目的位置,温哥华公交车车速较快,如果司机没有看到有乘客候车,恰巧该站又没人下车,司机会选择不停靠站。
温哥华的站牌信息也和国内有很大区别,国内站牌会标明车次,并将所经过的站名顺序列出来,但是温哥华并非如此,公交站牌仅会写明该次车是去往哪个方向的。所以如果手机流量充足,可以下载公交应用——Transit,这个应用可以列出附近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选择,不论是公交车,还是天车,并且会显示车辆等待时长,以及车辆当前所在方位。乘车过程中,下车之前需要按铃提示司机停车。此外,车停后车门不会自动开启,需要在车顶提示灯亮之后,用手稍用力推门才可以。如果要过马路的话,也必须按提示按钮交通灯才会切换。
在温哥华搭乘出租车,通常都是需要预约的,可以通过电话、或者上网站、或者下载出租车公司的应用软件进行预约。
怎么适应加拿大移民生活
一、积极调整心态,正确定位
能移民到加拿大的人,在国内大多都是优秀人士。我们在国内有一定的社会地位,到这却一文不名,找工作没人要,只能去做Labor,做些我们在国内瞧不起的民工类的工作。
我们在国内买菜可以不考虑价格,来了以后却要去廉价超市,还要买特价菜;在国内家里有粗重活,请个民工两下就搞好了,这里却几乎全部要自己动手;在国内不会做饭,大到高级饭店,小到路边排档,或者直接叫外卖回家吃就好了,又便宜又好吃,来这里就变成胃知乡愁了,找个饭馆不容易不说,付了税再付小费,价格不菲;中国家里还有保姆,来了以后样样要自己动手;一时间似乎“人上人”变成了“人下人”,落差那么大,如何能接受得了?
其实“人上人”只是缘于中国旧思想的束缚,是个价值观的问题。我个人认为来之前应该积极调整心态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放下自己的架子。
每一种工作都是生存的工具,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大学教授也可以乐呵呵地在超市买菜。超市特价菜是一种促销手段,也没有什么不好,自己动手学习多了更多的技能,不是一样有成功的喜悦?
换个角度看世界,就会发现它的美好。
记得大学时代包饺子,剁肉馅是个苦差事,有个同学总是抢着干。我好奇问为什么?他笑着说:“放上Disco音乐,边跳舞边剁肉不是很美?两把菜刀都可以跳舞了!”
50多岁的他一直快乐地努力,也快乐地成功了,这样的人是我的楷模。生活都有两面,既然要面对,为何不积极寻找生活的阳光面?
二、合理安排生活
我们来加拿大是来生活的,既然要生活,衣食住行,一样都不能少,也就要赚钱来维持这个家。每个家庭经济基础不同,因而要面对的生活压力也不尽相同。
01.白手起家
对于没有什么积蓄来加拿大的家庭来说,日子刚开始要本着生存中求发展的宗旨。现以夫妻一孩三口之家日常开支为例来说明。
夫妻任一方做个labor工作,另一方努力学习,争取拿到想要的证,以期再发展。假设工资是2000加元/月,孩子牛奶金400加元/月(大约),我们来计划一下开支。
· 租房:1000加元(整个地下室,其实加拿大的地下室是有窗户的,一些老的房子的地下室其实只能算半地下室,窗户很大,走出式地下室基本就在地上啦);
· 吃饭:600加元;
· 日用:100加元;
· 车险:300加元(根据驾龄和驾驶者的驾驶状态可以逐年减少);
· 其它额外开支:100加元;
· 还有300加元左右可以改善目前的生活环境。
一句话:可以生存了。如果工作学习之余还能做另外一份工作:比如帮别人家清理游泳池、剪草、到机场接送同胞,就有一定的结余了。
房东王太太(我初来加拿大时在她家住过)以前在国内开家具厂,来了加拿大后去农场做过,去工厂做过,现在买了房和名车,开了家庭旅馆,依旧乐呵呵地去超市买菜。
她的生活态度也在不同程度感染了我。还是那句话,决定了,就快乐地接受,生活都有两面,多看阳光的一面。广东话说“马死落地行”,意思是在什么环境都要寻求最接近的适应方法,这是万古不变的。
02.安家立业
对于有资本积累的人来说,应本着稳定中求发展的原则。来了以后可以直接考虑购房买车。以中产阶级为例进行说明,现将开支列表如下:
· 房子:40-200万加元,经济宽松就买独立屋,不富裕就买公寓。喜欢热闹就买城区,想及早融入就买远郊(便宜环境好)
· 首付:35%;
· 贷款利率:2.60%的五年固定利率;
· 车子:2-8万加元,也可以采用LEASE的方式,等于分期付款;
· 房产税:2000-7000加元/年;
· 车险+房险(一起购买打9折):3000-8000加元/年;
· 吃饭:(一家三口自己在家做)600加元/月;
· 水电煤气:300-600加元/月;
· 电视电话上网:100-300加元/月;
· 其它开支:2000加元/年;
不算房子和车子,生活上每年开支2-4万加元也够了。关于还贷和日常开支,就有不同的方法了。钱多的人可以买物业出租、投资证券外汇、创立自己的生意等,钱少的人则可以积极找工作,换位思考,你总比上述白手起家型的人幸福吧?
三、正确处理家庭关系
夫妻双方来到加拿大长登的家庭,面对生活工作环境的急剧变化,要同心协力,共同面对,彼此扶持。
由于性格的差异,会对当前的生活有着不同的感受,也会有适应方面的偏差。建议多抽点时间谈心,讲讲自己的见闻,及时交流看法,增进了解,共同探讨解决方法。切不要互相埋怨,走进“贫贱夫妻百事哀”的死胡同。
许多家庭选择了一方留在国内发展,一方带孩子到加拿大学习。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。面对分别,一定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经济积累。现在网络这么发达,多点和国内的配偶“汇报工作”,谈谈加国的新生活,也听听对方聊聊国内的工作压力,亲朋好友的生活,多点见面了解。
既然来了,就没理由患得患失,疑神疑鬼,不要因为无中生有破坏双方的感情。怀着“一颗红心,两种准备”的乐观心态生活是最好的选择。同时自身努力学习工作,寻找自己生活的支点,积极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,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,积极融入当地生活。
四、关于孩子的教育及前途
关于孩子到加拿大接受教育好不好,孩子有没有前途问题,也是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许许多多的移民都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来到加拿大,国内那种流水线式的的教育方式令我们感到失望。
但加拿大的教育也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美好,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孩子,是移民父母应尽的责任。
我们选择了移民,并没有征求孩子的同意,孩子跟着我们来了,他(她)则要跟着我们面对问题,年龄小的孩子可能由于肤色不同,语言不通、或其他孩子的排外而感到孤单,父母要正确引导,过了适应期就好啦。
大一点的孩子可能由于语言问题在学习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,我们要给孩子时间和耐心。那么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做呢?
01.和孩子做好约定
在移民之前告诉孩子我们将要面对的生活,告诉他们父母要付出的和失去的,将来要面对的,也提醒孩子将要失去的和面对的,描绘一下美好前景,让孩子有个初步准备,约定大家到了加拿大共同努力创造未来。
02.帮助孩子建立自信
告诉自己的孩子其实是有能力、聪明的孩子,现在语言问题只是暂时性的,语言是需要时间和努力就可以学好的。
告诉孩子外国小孩从小就开始学,他们花了好多时间,而我们要完全达到那个水平,除了付出双倍三倍的努力,还需要时间来慢慢赶上去,让孩子别泄气,同时自己努力和孩子一起学习,共同进步,最主要的是给孩子做好的榜样。
03.父母的期望值与实际之间的差距
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,能出人头地的,这并不是中国人特有的品质。我接触过的西人同样都会为自己的孩子上了好大学而充满自豪。他们同样会认为上大学比上大专好,只是当孩子不能达到目标时,他们更能豁达的接受。
我儿子在新加坡读了半年南洋理工学院才移民来加拿大(零水准,从英式教育体系转美式教育体系),关于他到底应该上高中还是应该上大专或者直接升大学,我并不能确定。
当我们和邻居(西人教师)谈起儿子的教育时,他肯定地指出儿子不够学分上大学,应该上两年高中然后再上大学,他不建议上大专。
所以我做好了让儿子上大学的打算,并鼓励他向这方向努力。他先上了两年高中,然后进了著名的谢尔丹学院动画专业,一年以后由于绘画基础差(要知道加拿大的大学与国内的严进宽出不同,是宽进严出)不得不去Seneca读图形与网页设计的大专,两年后毕业(压缩课程),毕业后的工作也是兼职,这与我原来的期望值还是有很大差距的。
后来我做地产经纪忙得不可开交,就让他也考个牌帮我,他居然做得很不错,学的东西也没有白费,他自己设计自己的网页、自己设计名片、自己设计宣传广告,也帮朋友的公司设计商标,做地产经纪八个月,已经做了25单,一些出租房屋的单子他也不厌其烦,努力做到最好。
七年来,我不断地调整对他的期望值,现在我的观点是:他知道自己设定目标并努力地达成目标,而且孝顺,做妈妈的我就知足了。
许多人在孩子在国内没有考上大学就匆忙送孩子到加拿大来上大专,并期望两年后就能上大学,并再过两年就大学毕业,对此我充满忧虑。
我们的孩子在国内是失手没考上大学还是根本就不喜欢死读书?他们的心理准备好了吗?英文有基础吗?我们给他们选择的学院是正规运作的吗?我们的孩子比本地的孩子更聪明、基础更好吗?加拿大的人是不是全部上大学了呢?有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父母的艰辛,如果来了后缺乏监管或交友不慎而成为坏青年,我们不是将孩子往火坑里推吗?
其实如果做父母的,能够中肯地衡量自己孩子的能力,不是一味单纯的让孩子考名牌大学,而是让孩子在学院实实在在的学些技能,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毕竟不是人人都能上大学,蓝领也不一定比白领工资低,发挥孩子的特长,让他将来能自食其力,快乐健康地生活,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,才是我们做父母的根本,看看苹果的乔布斯我们就明白啦。
五、写给想来还没来的同胞
想来还没来正在犹豫中的同胞们,来与不来均在你们的决断间,我希望每个人都尽可能做出正确的决断。关于如何决断,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,所以很难给出统一标准,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:
01.喜欢什么样的生活?
通常来说国内生活丰富多彩,加拿大则生活比较单调些。有语云:“国内好脏好乱好快活,国外好山好水好寂寞”,从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两者之间的差别。
许多老板级的人物在国内朝朝酒醉,夜夜笙歌,他们到底有没有从内心深处厌倦这种生活?是不是真的耐得住寂寞,在家看看电视、看看书觉得是享受?
02.自己是不是学习能力强的人?
来了开始另外一种不同的生活,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来适应新的环境。学习能力不强将意味着要承担更久的压力。
03.自己是不是适应性、生存能力强的人?
人的性格不同,有的人喜欢并追求改变,有的人乐于安于现状。生存能力强的人适应新的环境很快,也能很快找到自己的新的位置。
04.自己的价值观
你为别人活着还是为自己活着?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你吗?你爱慕社会给你的荣耀吗?你觉得教授高过工人吗?你认为老板高过打工者吗?你觉得自己在国内生活高人一等吗?
我的观点是:众生皆平等,学会尊重每一个人,你永远不知道他到底是谁,有多大能力。只有建立了平等的价值观才能正视自己身份的改变。
05.自己动手能力强不强?
家务事你做不做?家里有事你会不会积极去想办法自己完成,还是发命令让家里人完成,或者直接找人来做?
06.愿意舍弃国内的生活出来漂泊吗?
人生有得必有舍,你是否愿意放弃国内几十年已经形成的舒适感,去重新开启另一种生活方式吗?
07.做好心理准备了吗?
自己在国内是不是也没有什么期盼和前程,要过来赌一把?是赌就有输赢,你是否为结果做好了心理准备?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