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的H-1B签证马上要开始了,每年的四月用“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”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。
今年的H-1b多难拿?
3月16日,美国移民局宣布,2017财年的H-1B工作签证将在4月1日开放申请。
按照惯例,H-1B每年有 65000 个 Regular Cap 和 20000 个 Advanced Degree Cap(只限于美国毕业的硕士和博士),一般在开放申请后的5日内基本就会收满申请,比如在2016财年的申请中,仅仅7天就收到了23.3万份申请。达到预计名额后,移民局将会在收到的合格申请中进行抽签,这时候,你能不能留下,就全看老天爷赏不赏脸了。
竞争有多激烈?看一下移民局发布的报告就清楚了。
(数据为2011-2014财年,2015财年尚未公布)
每年6.5万的名额,却有20多万的人员争抢。就是说在2015财年的申请中,你如果参与了抽签,只有大概20%的机会被选中。这些幸运儿里,又有多少是中国学生呢?
再来看移民局发布的一份关于H-1B签证在2011-2014年的分析报告:
数据告诉我们,在2014年,被抽中的幸运儿有,只有8.4%是中国学生。而69.7%是印度人,是中国人的8倍多。
在学历的分布上,本科和研究生学位占领了大部分江山,也有11%的申请者是博士学位。
今年的STEM专业OPT延长至36个月,这为一部分没抽中的STEM学生争取到了下一年抽签的机会。不过,这也同样意味着,前些年积累下来的STEM专业的申请人,将会继续在2017财年进行申请。
纵观这些年的H-1B申请,已在美国工作的申请者始终不在少数,甚至还要多于初次申请的人数。
所以,可以预测,今年的申请很可能延续前几年的趋势,申请人数只增不减,预计将会超过20万,形式十分严峻。
印度人的“旁门左道”
本来的名额少不算,还有一些“旁门左道”,抢占留学生的机会。
以占了近七成的印度申请者为例,有一些印度外包公司找到了H-1B签证系统中的漏洞——不会公开在系统中记录,“合法”地重复提交大量申请,极大地提高了成功率。
在2014年按公司发布的H-1B申请分布图中,可以看到份数最多的公司前三位(Infosys, Tata Consultancy和Wipro)占据了申请的四分之一。
除了外包公司的因素,印度人的“抱团”心理和对STEM专业的执着,也是他们获得多数申请的原因。
如果拿不到H-1B怎么办?
每年在抽签后,都有人欢喜有人愁。我们当然希望每一位中国留学生都能得偿所愿,但总有一些人会不得不开始准备考虑下一步,该怎么走。
来看看别人的故事,或许会给你一些启迪。
Ashwarya是位瘦瘦小小的印度姑娘,她2014年没有抽中,选择了留在美国,找到了一所学校挂靠身份,同时坚持上班。去年6月她投奔在纽约的亲戚,等着下一次的抽签,她心怀希望:“Whatever the results will be, I believe everyone will finally get through.”
有的人不甘心就因为这样一个签证与美国无缘,又找到了机会可以不必回国。Brian就是一个这样不甘心的人,2015年5月的一天,HR找到他,告诉他:“因为没有抽中,他不能在公司里上班了。”
原本兴高采烈在工作的他,仿佛一盆冷水直浇下来,从心里凉到脚底。过了一段颓废的日子后,公司和他协商,可以让他到新加坡外派。Brian对我们讲:“新加坡很美,可我仍然希望回到美国。”他的短暂离开,是为了更长久的回归。
还有像Jack一样的人,早早做好心理准备,得知消息后平静而潇洒地搭乘回国的航班。他是个比较随遇而安的人,在研究生毕业后在美国找到了一份工作,没能拿到签证,就回国了。
现在,Jack在上海找到了自己喜爱的合适的工作,还遇见了心爱的那个人。他说:“结果没有好坏之分,只会带来不同的选择而已。”也许,相比于那些还在美国苦苦奋斗的人来说,他归国后的日子更令人艳羡。
而就算是回国,也有人没有停下脚步。有的来自北京的Leo在还迷茫的年纪里,美本毕业回国。在北京生活多年的他回归了自己的朋友圈和交际圈,却并没有感受到自己曾经属于这里,本来是无比熟悉的圈子,却让他感到陌生。
“回来之后,发现自己对很多国内的事情不太适应,比如有时候太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……”Leo感叹道。现在的他又申请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研究生,即将在一个海滨城市,体验一段新的人生旅程。
一个H-1B的签证,牵动着千千万万人的心,因为那不只是一份申请,它也许是一个坚持了十年的梦想、是全家寄予的希望……
而签证不同的结果,会让人走向不同的道路。在这段过程里,会有纠结和难过,会有痛舍和惜别,然后大家就会走向完全不同的道路。而你需要知道,不同的道路,不代表不能通往幸福。